close

太保市安仁里郊區魚塭這邊,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古墓,這個墓主人就是水師提督-王得祿的父親-王必敬。

IMG_7611.JPG

王必敬,生於1740(乾隆5)1790(乾隆55)逝世,逝世後葬於荷苞嶼大潭浮覆地,許多名間傳說這個是塊好風水才庇祐王得祿飛黃騰達。

我們先來看一下墓碑上的文字:

IMG_7612.JPG

誥贈遊府國學生康肅王君墓_乾隆55年庚戌年 臘月吉

從誥贈遊府國學生這個來研判,王必敬是為生員,也就是秀才。

墓碑上面的年份與紀錄上王必敬逝世的年份相同,可見此墓並不是遷葬墓。

王康肅應該是王必敬的別稱或是字。

王必敬共生四子:王得嘉、王得祿、王得陞、王得招

依據記載王得陞、王得朝早逝。

王必敬娶二位:黃氏、黃氏,但王必敬的墓並未與其合葬。

底下還有孫輩:澄安(又名朝清)、澄江,可見當時王必敬已當祖父,但當時王得祿尚未娶妻,研判這2為是王得嘉的兒子。

王必敬的墓園在許多風水學家來看是個風水寶地,由於目前的特殊地形當地流傳一句俗語:水頭出提督、水尾出相國,王必敬下葬後,王得祿的官位可以說是一路扶搖直上,可見所說不假。

IMG_7615.JPG

另有一個說法此墓是【絲線吊鐘穴】,在地理上來講四方環水,墓地形狀如銅鐘,且在下葬後墓碑會稍微傾斜,此風水寶地能夠庇蔭後代出名人。王必敬墓碑卻是微微傾斜,且連后土亦如此,可見所說不假。

我在研究王得祿相關資料的時候,再由嘉義大學出版的嘉義研究第十五期,發現了有關王必敬過世前的相關文獻,以下為各位簡單說明:

康熙時期荷包嶼大潭廣達20里,水源充沛,每日有數百人在此捕魚為生,附近田園開墾漸多,引用荷包嶼的水進行灌溉。

荷苞嶼.jpg

到了雍正時期,已有塭戶向嘉義知縣承租荷苞嶼大潭,築堤養殖,不過當時附近田園還是可以引用荷包嶼大潭水源進行灌溉。

雍正9(1731),總兵王郡向業戶購買荷包嶼魚潭,由台灣鎮標中營經理,再租給塭戶。

到了1789(乾隆54)新塭戶王行已,仗勢欺人,將魚塭堤防加高,聚水養魚,不肯給附近田園冠,導致農作物枯死,於是附近13位庄民聯合控告王行已,這場官司訴訟長達3年。

在文獻中才發現王行已就是王必敬,亦有可能是塭戶承租名或是字,再訴訟的狀詞有意下紀錄:王行已之子王子安、王得祿、王得陞等說明王行已就是王必敬。

此次訴訟時間長達3年,但根據記載父親王必敬在1790(乾隆55)逝世、長兄王得嘉(王子安)也在1790(乾隆55)逝世,可見在1790(乾隆55)王得祿失去了他的父親及兄長。

在父親王必敬及兄長王得嘉(王子安)逝世之後,依規定王得祿需服喪3年,1793(乾隆58)在服喪期滿後便和元配范夫人結婚,1794(乾隆59)內渡大陸開啟了他輝煌的一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三 的頭像
    阿三

    台灣歷史故事-嘉義專區

    阿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